問題描述
2020年到2021年間,多家知名SSD廠商陸續被發現進行「換料」行為,也就是在不更改產品型號、不降價、不通知消費者的情況下,偷偷更換產品內部組件,導致後期生產的SSD性能大幅下降。這起被科技圈稱為「SSD Bait and Switch」的事件,震撼了整個存儲產業。
什麼是SSD換料?
簡單來說,就是廠商在產品銷售期間,悄悄更換內部的NAND Flash晶片類型,從高性能的TLC(Triple-Level Cell)換成成本更低但性能較差的QLC(Quad-Level Cell),或是更換控制器晶片,導致產品性能下降,但售價和產品型號都保持不變。
這就像你買了一台號稱V8引擎的車,結果廠商偷偷換成四缸引擎,但車款名稱和價錢都沒變一樣荒謬。
主要受害產品
SanDisk Ultra SSD - 首發事件
時間軸: 2020年6月開始
問題: 從96層TLC NAND偷偷換成QLC NAND
性能影響
- 持續寫入速度從原本的530MB/s掉到約200MB/s
- 大文件複製時性能差異最為明顯
- 4K隨機寫入性能下降約40%
發現過程
這個事件最初是由Reddit上的硬體愛好者發現的。有用戶發現同型號的SSD在相同測試環境下性能差異巨大,拆解後發現內部晶片完全不同。
WD Blue SN550 - 最具爭議案例
時間軸: 2021年2月爆發
問題: 更換控制器晶片並改變NAND配置
技術變更詳情
- 控制器從SanDisk 20-82-007011換成20-82-010042
- NAND佈局從單面改為雙面設計
- 快取策略完全重新設計
實際影響
原版本大文件寫入: ~1.5GB/s
新版本大文件寫入: ~400MB/s
性能下降幅度: 約73%這個案例特別令人憤怒的是,WD SN550是許多內容創作者和遊戲玩家的首選,性能下降對這些用戶的工作流程造成重大影響。
Crucial P2 - 沉默的換料
時間軸: 2020年末至2021年
問題: TLC換QLC,但包裝和規格表都沒更新
變更內容
- 從Micron 96層TLC換成176層QLC
- 耐用度評級從300 TBW偷偷降到200 TBW
- 寫入性能在高負載下明顯下降
美光這次的處理方式特別引人詬病,因為他們甚至沒有在官網上更新技術規格,直到被媒體踢爆才承認。
技術背景:NAND Flash的差異
要理解這個事件的嚴重性,我們需要先了解不同NAND技術的差異:
各種NAND技術對比
| 技術類型 | 每單元位元數 | 寫入週期 | 性能 | 成本 | 典型應用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SLC | 1 bit | 50,000-100,000 | 最高 | 最高 | 企業級應用 |
| MLC | 2 bits | 3,000-10,000 | 高 | 高 | 高階消費級 |
| TLC | 3 bits | 500-3,000 | 中高 | 中等 | 主流消費級 |
| QLC | 4 bits | 100-1,000 | 低 | 最低 | 入門級產品 |
為什麼廠商要換料?
成本考量
- QLC晶片成本比TLC低約20-30%
- 相同晶圓面積可儲存更多資料
-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維持利潤率
技術發展
- 新製程技術讓QLC也能達到一定性能水準
- 廠商認為一般消費者感受不到差異
- 透過韌體優化部分彌補性能差距
但問題是,廠商有什麼權利在不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降低產品規格?
各廠商的回應
Western Digital / SanDisk
最初完全不承認有問題,後來在媒體壓力下發出聲明:
“我們的產品符合所有公開的規格要求,我們有權在產品生命週期中進行技術改進。”
這個回應簡直是火上加油,完全沒有道歉的意思。
Crucial / Micron
採取比較低調的處理方式:
“我們更新了產品配置以採用最新技術,所有產品都符合原始規格承諾。”
ADATA
最初否認有問題,後來承認並發出正式道歉:
“我們為溝通不足向消費者致歉,未來將加強產品變更的透明度。”
消費者影響分析
性能影響實測
我根據各大科技媒體的測試數據整理出以下影響:
日常使用場景
- 一般辦公應用:影響很小,幾乎感受不到
- 遊戲載入:某些大型遊戲載入時間增加10-20%
- 系統開機:基本無影響
專業工作場景
- 4K影片編輯:渲染和輸出時間顯著增加
- 大型軟體編譯:編譯時間可能增加30-50%
- 虛擬機器操作:多VM同時運行時性能明顯下降
耐用度影響
這可能是最嚴重的問題。QLC的寫入壽命比TLC低很多:
TLC SSD 500GB: 約300 TBW (300,000 GB總寫入)
QLC SSD 500GB: 約150 TBW (150,000 GB總寫入)
實際壽命差異: 約50%對於重度用戶來說,這意味著SSD的使用壽命可能減半。
社群反應與維權行動
Reddit社群的憤怒
r/hardware板塊成為這次事件的主要討論平台,用戶們開始:
- 建立換料產品清單:追蹤哪些產品發生了規格變更
- 分享檢測方法:教大家如何檢查自己的SSD是否被換料
- 組織抵制行動:呼籲不要購買相關廠商產品
技術媒體的態度
Tom’s Hardware
發表了強硬的社論,標題是:”SSD Bait and Switch: When ‘Same Product’ Isn’t the Same”
AnandTech
進行了詳細的技術分析,並要求廠商提供更透明的規格資訊
TechPowerUp
開始在SSD評測中加入「規格穩定性」評分項目
如何避免買到換料產品
購買前檢查
1. 查詢生產批次
- 檢查產品序號和生產日期
- 參考線上社群的經驗分享
- 避免購買問題批次的產品
2. 選擇可信賴的廠商
經過這次事件,以下廠商表現相對較好:
- Samsung:明確承諾不會進行無預警換料
- Intel:產品規格保持穩定
- SK Hynix:透明度相對較高
3. 購買時機
- 產品剛上市時規格通常較穩定
- 避免在產品生命週期末期購買
- 關注廠商的官方公告
購買後驗證
使用檢測工具
推薦幾個免費工具來檢查SSD規格:
CrystalDiskInfo
- 可以顯示SSD的詳細資訊
- 包括控制器型號和NAND類型
HWiNFO64
- 更詳細的硬體資訊
- 可以識別具體的晶片型號
SSD-Z
- 專門針對SSD的檢測工具
- 可以顯示韌體版本和製造資訊
性能基準測試
建議購買後立即進行性能測試:
# 使用CrystalDiskMark進行基準測試
# 記錄以下數值:
- 順序讀取速度 (Sequential Read)
- 順序寫入速度 (Sequential Write)
- 4K隨機讀取 (4K Random Read)
- 4K隨機寫入 (4K Random Write)如果數值明顯低於官方規格或評測網站的結果,可能就是買到換料版本。
業界後續改變
產品標識改善
經過這次事件,部分廠商開始:
1. 加強包裝標識
- 在包裝上明確標示NAND類型(TLC/QLC)
- 標注控制器型號
- 提供更詳細的技術規格
2. 網站資訊透明化
- 提供詳細的產品變更記錄
- 公布不同批次的規格差異
- 加強客服對技術問題的回應能力
評測標準升級
主要科技媒體也改變了評測方式:
評測週期延長
- 不只測試新產品,也會定期重測舊產品
- 追蹤產品在不同時期的性能表現
- 建立產品「規格穩定性」資料庫
測試項目增加
- 加入長時間寫入測試
- 模擬真實工作負載
- 測試韌體更新對性能的影響
對消費者的建議
購買策略
1. 選擇有明確承諾的品牌
在這次事件後,Samsung公開承諾不會進行無預警規格變更,Intel也表示會維持產品一致性。這些承諾雖然不是法律約束,但至少顯示了廠商的態度。
2. 關注產品評測的時效性
不要只看產品剛上市時的評測,也要關注後續的使用者回饋和重測結果。Reddit、巴哈姆特等社群平台往往有第一手的使用者經驗。
3. 保留購買證據
保留所有購買記錄、產品包裝和規格資訊,萬一遇到問題時可以作為維權依據。
技術自保
建立個人測試流程
購買SSD後的檢查清單:
□ 記錄產品序號和生產日期
□ 使用檢測軟體確認規格
□ 進行基準性能測試
□ 保存測試結果截圖
□ 關注該產品的社群討論學習基本硬體知識
了解基本的SSD技術概念,包括:
- NAND Flash類型差異
- 控制器的重要性
- SLC Cache的作用原理
- 耐用度指標的意義
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定。
事件啟示
對消費者的啟示
1. 資訊不對稱的風險
這次事件暴露了消費者與廠商之間巨大的資訊不對稱。普通消費者很難知道產品內部的技術細節,更不用說追蹤這些細節的變化。
2. 品牌信任的重要性
在技術產品領域,品牌的誠信度變得越來越重要。一次信任危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。
3. 社群力量的重要性
這次事件能夠曝光,主要是靠技術愛好者社群的力量。Reddit、各大科技論壇的用戶發揮了「民間品質監督」的作用。
對產業的啟示
1. 透明度是競爭優勢
在這次事件後,那些承諾產品透明度的廠商反而獲得了更多消費者信任。透明度已經從「額外服務」變成了「競爭必需品」。
2. 成本壓力不能成為欺騙理由
雖然理解廠商面臨的成本壓力,但這不能成為在不告知消費者情況下降低產品規格的理由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推出新的產品線或明確標識規格變更。
3. 技術升級需要溝通
廠商經常以「技術升級」為理由進行產品變更,但如果這種「升級」導致了性能下降,就需要與消費者進行充分溝通。
未來展望
監管加強
消費者保護法規
預期未來會有更嚴格的產品標識法規,要求廠商:
- 明確標示產品的關鍵技術規格
- 規格變更時必須通知消費者
- 提供規格變更的技術說明
產業自律標準
JEDEC、SNIA等產業組織也在討論建立更嚴格的產品透明度標準。
技術發展
QLC技術改善
隨著QLC技術的改善,未來這類性能差異可能會縮小,但廠商依然需要維持透明度。
新的檢測工具
預期會有更多專門的硬體檢測工具出現,幫助消費者識別產品規格。
總結
SSD換料事件是科技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教訓。它提醒我們:
- 消費者權益需要保護:在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,消費者的知情權變得更加重要
- 透明度是信任基礎:廠商應該提供真實、完整的產品資訊
- 社群監督很重要:技術社群的監督作用不可忽視
- 法規需要跟上:現有的消費者保護法規需要與技術發展同步更新
這個事件雖然給消費者帶來了損失,但也推動了整個產業朝著更透明、更負責任的方向發展。作為消費者,我們需要:
- 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
- 支持透明誠信的廠商
- 積極參與社群監督
- 合理維護自身權益
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健康、透明的科技消費環境。
向擅自巧立名目變更規格的黑心廠商說不!
向擅自巧立名目變更規格的黑心廠商說不!
向擅自巧立名目變更規格的黑心廠商說不!
參考資料
- TechPowerUp SSD Database - SSD規格查詢
- Tom’s Hardware SSD Reviews - 權威SSD評測
- Reddit r/hardware - 硬體愛好者社群
- AnandTech Storage Reviews - 深度技術分析
- 各廠商官方網站及技術規格頁面 - 產品規格對照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基於公開資料和技術媒體報導整理,旨在提供技術教育和消費者保護資訊。如有廠商認為內容有誤,歡迎提供正確資訊進行更正。

